版面速览 | 9月4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太平洋在线手机版 34 0

版面速览 | 9月4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1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守护河流的太平洋xg111“志愿”力量

身穿红色马甲,采集河水样本,记录河流环境,宣传生态知识……每次志愿巡河时,蒋泽南都会认真地完成这些工作。今年25岁的蒋泽南在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政府工作,同时义务参与了贵州省“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服务总队,成为一名守护河湖的志愿者。

在黔山秀水间,涌现出许多像蒋泽南一样的巡河志愿者,他太平洋在线xg111们用坚守与付出,为我省保护好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贡献了强大的“志愿”力量。

以一份坚守护河

夕阳下的乌江河谷,卢锡永和冉茂英驾驶小船,忙着清理江面的漂浮物。一人打捞,一人掌舵,夫妻俩分工协作,配合默契。这一干,就是太平洋在线手机版36年。

卢锡永、冉茂英夫妇是贵州省瓮安县珠藏镇丰岩村的村民,他们从小在乌江边长大。1986年,卢锡永、冉茂英结为夫妻后,在家附近的乌江双池渡口开渡船送人过江。在没有人渡江的时候,夫妻俩就主动清理乌江边上的漂浮物,宣传环保,巡河护河,甘当乌江边上的义务清洁工和环保宣传员。

如今,年近六旬的夫妻俩已不再靠摆渡贴补家用,但一年四季依然坚持驾驶自家的小船,往返于家门前15公里的两个码头之间,巡视清理江面。他们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共同保护好乌江的生态环境。

36年来,在卢锡永、冉茂英夫妇的带动下,当地已有十多名村民参与到乌江管理保护的志愿行动中来。

在长顺县生态体育公园,清澈的河水叮咚流淌着。志愿者们组成护河队,在河边清扫垃圾、捡拾河滩枯枝残叶、捞出河中漂浮物,开展“清岸清水”活动,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贡献自己的力量。

“水资源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虽然我们拾起的只是一片小小的垃圾,但留下的却是美丽的水环境,我呼吁大家不要随手丢垃圾,一起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长顺。”志愿者刘佳对记者说。

“让大家加入到保护水环境的队伍中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实施者,从‘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全面提升全民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共同保护我们良好的生态环境。”长顺县水务局副局长王成辉说。

展开全文

用专业素养护河

廖大武是贵阳人,今年55岁,前不久荣获贵阳市2022—2023年度优秀民间河长称号。多年来,他和家人、朋友一起行动,常常自发到贵阳市和其他市州去巡河捡拾垃圾。

廖大武还是户外活动爱好者和皮划艇爱好者,喜欢把巡河和户外活动结合起来,巡河的脚步遍及贵阳、遵义、六盘水、毕节等地,乌江、赤水河、猫跳河等多条河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户外运动中完成巡河,捡拾垃圾并传播环保理念,这就是廖大武独特的巡河方式。

除了关注包括塑料垃圾在内的各种废弃物对河流环境的影响,廖大武尤其关注装过农药、除草剂的塑料袋、塑料瓶对环境的危害。“一般的塑料瓶,捡拾后投放进垃圾箱即可,但是装过农药和除草剂的垃圾废弃物,不能这样简单处理,要把它丢进专门的回收箱内才行。”廖大武说。

今年5月10日,廖大武和朋友在水城区鸡场坪镇大营河巡河时,发现河边有几包被人丢弃的农药塑料袋。他们同样把这些垃圾捡起来装在包里,最后丢入一个专门处置的回收箱内。廖大武说,一些危害性大的农药,一旦其残留物进入水域,可能造成大量的动植物死亡。

实现一江清流,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坚守。

今年27岁的郭焕超,是中国水环境集团筑信公司金阳再生水厂的一名运行员。“再生水厂是一片365天需要守护的‘城市绿肺’,需要24小时有人守着,我已有两个春节没有回家过年。”郭焕超说。

再生水厂几乎24小时都在不间断“喝着”城市浑浊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吐出”清澈无味的尾水,对于保障居民用水需求,改善周围水体环境,保护河流水质和生态平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用满腔热情护河

2017年,共青团贵州省委为进一步配合河长制工作开展,发起了面向全社会招募“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者担任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的活动。随后,贵州省“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服务总队成立,并在市县级层面分别成立了支队和大队。目前,志愿者重点覆盖了省、市、县三级河长体系,主要是配合河长做好日常巡河工作,对水污染、河道乱搭乱建等情况登记上报。

作为一名环保公益人士,王吉勇是一名省级“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者。

在他看来,“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者犹如给各级河长配备了助手,主要配合河长做好日常巡河工作,对水污染、河道乱搭乱建等情况登记上报。

“我比较早关注清水江的水环境情况,之前网箱养鱼、污水直排、河岸乱搭建等问题较突出。”王吉勇说。

在与清水江“打交道”的这些年,并非环保专业出身的他增长了不少知识,也见证了清水江水环境逐渐向好的变化。

如今,王吉勇成立了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参与巡河护河,宣传河长制,广泛号召社会力量参与贵州河湖环境保护。

翻看王吉勇采集的河流巡护图片,一幅幅照片见证了这位志愿者不懈的努力:流经黔西市的三岔河,贯穿六盘水市钟山区的水城河以及安顺贯城河……他的志愿护河足迹遍布全省很多地方。

此前,王吉勇向他对接的省级河长提交过关于三岔河水环境的调查报告,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谈起志愿护河,他说,这份工作更多在于凝聚社会力量,将巡河护河的触角向基层延伸得更广。

目前,贵州像王吉勇一样的“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者共有4.32万人,那一抹“志愿红”正在汇聚成守护河湖的青春力量。

多年来,志愿者们交出了可喜的成绩单:截至今年6月,贵州省级“青清河”志愿者累计巡河3753次,向各级河长办反映河湖信息2382条(次)。

在志愿者们的带动下,更多青年通过各种渠道成为了“民间河长”,正为贵州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积极发挥青年作用。

波光映晚霞

9月2日,日落时分,从江县绚丽晚霞,如梦如幻惹人醉,十分壮美。

版面速览 | 9月4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第2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下载

近年来,从江县大力实施和美城乡“四大行动”,结合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以河长制、林长制为抓手,对都柳江两岸进行河堤加固、水体净化、水畔绿化等综合环境治理,都柳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呈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喜人景象。吴德军 摄 (贵州图片库发)

我省开展“林草湿”和石漠化调查监测

近日,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省森林、草原、湿地和石漠化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开展2023年全省森林、草原、湿地(以下简称“林草湿”)和石漠化调查监测。

据介绍,此次调查监测工作将围绕国家级森林样地1091个、草原样地236个、湿地样地195个,开展实地调查监测工作,获取林草湿资源储量、质量、结构及其变化数据,石漠化现状和变化数据。

样地一般是指在森林抽样调查中按概率原则所抽取的一小片林地,将其作为样本从中获取信息。据了解,此次调查监测所指的国家级样地,是以抽样调查和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依托国家“林草湿”资源连续清查的抽样框架,在更新后的全国“林草湿”资源分布图范围内,按照调查精度要求,布设的国家级调查监测样地,这些样地通常选在群落中心的典型部分,能够反映植物群落基本特征。

开展此次年度调查监测工作,将以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作为底图,进一步全面掌握全省“林草湿”资源及石漠化现状和变化情况,为科学开展“林草湿”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林长制督查考核、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提供决策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监测共分两个部分,其中,省级专项调查开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林、橡胶等工业原料林、核桃等干果经济林专项调查,同步开展天然林起源核实、公益林优化调整工作。各地以县为单位开展“林草湿”和石漠化调查监测相应数据库建设,分别形成图斑监测数据库、样地调查数据库、分类调整调查数据库、林地管理范围数据库以及地类变化数据库成果。

青山林下“淘金”记

——道真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产业振兴

初秋的阳光透过树梢洒落林中。林下,张道琼带着工人忙着种植黄莲,除草、运苗、移栽,笑语频频。

这里是道真自治县阳溪镇阳溪社区石丫口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循着林中小道,悬挂树干的党参种植区、黄连种植区、天麻种植区等标牌随时可见。不远处,党参藤蔓缠绕、长势喜人。

张道琼是地地道道的阳溪人,打小林中“寻宝”,如今林下“淘金”,经验极为丰富。他带头创办的石丫口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规划种植中药材及菌类1500亩,今年已种植500余亩,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组织方式,带动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增收。

“国家严控耕地‘非粮化’,把适宜林下种植的中药材、竹笋、菌类等作物向林下转移,既能保护森林,改善森林环境结构,又让群众增收,为粮油种植和特色农业拓宽发展空间。”阳溪镇镇长陈斌介绍,阳溪镇林地多、耕地少,林下空间优势明显,特别是国储林项目建设机遇下,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大有可为。

“多元经营,共同发展。”这是阳溪镇发展林下经济的具体举措。在党支部引领下,社区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统筹规划、运营,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和产品回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群众增收,增加村级集体经济。

走进大磏镇福星村大林组林场,连片的松树林高耸挺立。树林下,一株株草珊瑚静静地生长着,长势良好。

“这里是1000亩林下草珊瑚种植示范基地。”福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润财介绍,全村有林地2.3万亩。2022年,镇里抢抓国储林建设机遇,与遵尹林公司合作,盘活闲置的“青山”,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方式种植草珊瑚,既带动群众增收,又壮大集体经济。

除了阳溪、大磏,河口发展林下花椒种植6000多亩,既绿荒山又富百姓,林下经济让乡亲们腰包持续鼓起来。

忠信、隆兴、上坝通过林下养蜂、养鸡、种菌,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挣到“林中钱”。

洛龙镇大塘村,则立足林业资源、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森林康养等产业,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道真地处北纬30度左右神秘地带,亚热带温润气候,滋养一方优良生态,全县森林覆盖率61.58%,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这些年,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优质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推行“林长+”模式,深挖林地发展潜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产业振兴,实现林业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效益”。

该县林业局副局长罗小见介绍,目前全县共设县乡村组四级林县级林长1300余人,通过林长带头领办示范,已发展草珊瑚、黄莲、天麻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5万余亩,建成县级林下种植示范点2个,林下养殖产值达2.23亿元,林产品产值达3.39亿元。

不仅如此。近年来,道真还以打造“全域森林康养示范县”为主线,打造“要想身体好、多往道真跑”城市旅游品牌,积极创建森林特色小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推广森林瑜伽、森林骑行等户外活动。目前,已建成县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创建森林小镇2个、森林村寨4个、森林人家45家,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林下林边,山上消夏度假农家乐,溪水漂流水上乐,一个“林”字,叫业态更加丰富,让“淘金”更多门道。

迄今,道真共有林地面积198万亩,通过发展林药、林菌、林畜、林禽、林蜂、林旅等特色产业,探索“山地增绿、群众增收、林业增效”绿色发展之路。预计到2025年,全县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达9万亩,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达10万亩,林产品采集利用林地面积达7万亩,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达6万亩。今年,预计完成林下经济产值7.5亿元以上。

碳票融资贷款4600万元

毕节多举措推动“碳票”变“钞票”

近日,记者从毕节市林业局获悉,截至目前,该市已完成碳票融资贷款4600万元,通过以“林业碳票交易”为突破口,创新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毕节市积极践行“双碳”战略,探索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

据介绍,毕节市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林业碳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碳汇改革工作;组建了综合协调、核算监测、碳票审核、金融支持等工作专班,明确各成员单位和工作专班的职责任务,以体系化形式推进林业碳票工作落地落实。

毕节出台了《毕节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林业碳票的制发、登记、交易、质押、抵销、管理和监督的有关权限;制定《毕节市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试行)》,核定了林业碳票申请林种范围;建立了毕节市林业碳票核算第三方名录库和评审专家库,由相关专家对监测核算结果进行评审确定。规范了审定流程,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初审,市级林业主管部门、生态环境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复审合格备案后制发,目前已累计颁发5张林业碳票,涉及森林面积7.16万亩、碳减排量28.3万吨。

据了解,毕节市在贵州率先开展林业碳票可流转、可收储、可授信、可质押金融创新,印发了《毕节市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林业碳票改革工作方案》,推动开展“碳汇+保险”业务,探索“以碳代赔”修复生态新模式。截至目前,完成碳票融资贷款4600万元,探索了首例保额500万元的碳票保险。林业碳票减排量交易2870吨二氧化碳当量,价值15.81万元,办理了3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以碳代赔”实现生态功能损失赔偿。

雷山

救助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8月6日晚,有村民在雷山县丹江河发现一只从未见过的幼鸟在河边疑似受伤,于是拨打了报警电话。接到报警后,雷山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局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将这只奄奄一息的幼鸟紧急送到贵州雷公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进行救助,经救助中心工作人员辨认,该鸟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

8月11日上午,雷山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局又接到报警,在丹江河又发现一只受伤的海南鳽,并送到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进行救助治疗。

据了解,海南鳽又叫海南虎斑鳽,是我国特有鸟类,没有亚种分化。海南鳽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嘴长颈长脚长,上体黑褐色并具有白色斑点,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以鱼虾、小螺、昆虫为食。海南鳽昼伏夜出,生活习性一直鲜为人知。海南鳽在海南省为留鸟,在其他地方为候鸟或旅鸟,对生活环境和气候要求特别高,全球成年体仅存1000多只,是全球被记录次数最少的鸟类之一,也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

贵州雷公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负责人陈继军介绍,2007年首次发现海南鳽在雷山筑巢以来,雷山应该已经有了海南鳽的繁殖种群。

近年来,雷山县采取多项有效保护措施,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截至目前,该县已发现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

大方

石漠化荒山变“金果林”

8月26日,走进大方县黄泥塘镇兴林村支嘎阿鲁湖畔樱桃采摘园,管理员王美燕正在组织务工群众除草。一眼望去,昔日的石漠化荒山已披上“绿新装”,变成“金果林”,蓝天、白云、绿树、碧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生态画。

支嘎阿鲁湖畔樱桃采摘园由贵州省健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打造,是集生态观光、休闲采摘、娱乐食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

“以前这里土地石漠化严重,到处石旮旯,土层非常薄,土壤稀少,导致地表吸水性很差,治理难度大。”大方县石漠化防治中心主任洪本江说。“挖机碎石打坑,大货车拉泥换填,引湖水上山灌溉,硬是在荒山石山上打造出一片‘金果林’。”

支嘎阿鲁湖畔樱桃采摘园建设项目,只是大方县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同样,在黄泥塘镇化联村,大方县黄金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石漠化治理项目资金支持,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经济。目前,种植艳红桃1000余亩,覆盖农户100余户370余人。林下套种辣椒、大豆、魔芋等,有力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大方县在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坚持治石与治贫相结合,探索出“带状清理补植”等工作模式,树种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质量持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充分转化,群众收入得到提高。

2021年以来,大方县共计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退化林修复项目14万亩,治理石漠化68平方公里,用“以工代赈”模式吸纳农户6300余人次参与项目实施和生态保护,发放农户务工费共计4000万元。

普定县三岔河(夜郎湖段)

公益林生态修复基地揭牌成立

近日,安顺市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三岔河(夜郎湖段)公益林生态修复基地在普定县坪上镇毛栗村揭牌成立。

该基地集生态司法修复、法治宣传、警示教育等功能为一体,主要针对生态环境民事与公益诉讼案件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责令负有生态环境修复义务的当事人从事修复劳动,通过植树造林,使林草植被得到恢复和改善,进而产生森林物质循环,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空气质量,从而达到生态环境“异地补植、恢复生态、总体平衡”的司法修复效果。

据悉,此次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三岔河(夜郎湖段)公益林生态修复基地建设总投资15.66万元,计划生态恢复种植180亩公益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金秋时 王其伦 张弘弢 王远柏 周章龙

编辑 金秋时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干江东

标签: 贵州 版面 生态 日报 新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